您好!欢迎访问足球反驳tg淘金下载网站!
始于2006年,专注冷凝器蒸发器生产国家专利技术 治理达标有保障
全国咨询热线:18953388586
产品展示
联系我们

【 微信扫码咨询 】

18953388586

18953388586

一种风冷式酿酒冷却器的制作方法

作者:足球反驳tg淘金下载 浏览量:501 次 来源:淘金足球反波胆 时间:2025-08-08 04:45:04

信息摘要:

本实用新型涉及酿酒设备领域,具体为一种采用风冷方式来进行冷却的酒蒸汽冷却器。

  

一种风冷式酿酒冷却器的制作方法

  本实用新型涉及酿酒设备领域,具体为一种采用风冷方式来进行冷却的酒蒸汽冷却器。

  传统的酿酒工艺过程中,原酒蒸汽后,通过换热管时将酒气冷凝成液体酒,冷凝方式一般为水冷却,用水作为冷却介质,但是水冷却方式存在缺点多,冷却效果并不理想,设备结构较为复杂,不利操作,酒出口时,要求出酒温度越低,用水量就越大,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,同时,水冷却时极易对酒蒸汽换热管造成结垢,不但影响冷却效果,同时大幅度的降低了冷却设备的常规使用的寿命,且维修起来不方便。发明内容

  为了代替传统的水冷却式酿酒冷却器,本实用新型的特提供一种结构符合常理、拆装维修方便、冷却效率高的风冷式酿酒冷却器。

  一种风冷式酿酒冷却器,包括进风室、冷却室、集风器、风机室、消声器,风流隔离板,进风室固定在冷却室下方,内设有风流隔离板,通过风孔与冷却室连通,冷却室一侧设有酒汽口,通过酒汽管与另一侧的出酒室连通,冷却室与固定连接在其上方的集风器连通,集风器与固定在其上方的风机室连通,风机室上端与消声器固定连接。

  所述的酒汽管均匀排布在冷却室内,倾斜角度在5 15度之间。出酒室设置有水位计,出酒口设置有酒温度计。

  酒蒸汽通过酒汽口进入多根酒汽管之后,在冷却室内,被自下而上穿过的风流冷却,酒汽冷凝成液态酒进入出酒室,相比于传统的水冷式冷却器,风冷式酿酒冷却器结构符合常理,操作便捷,可节省大量的水资源,且避免了水污染,,经过多次试验,利用此冷却器出酒后的酒产品各项指标均超过企业标准,出酒温度不高于22t:,降低酒损10 22%,适用于各大、中、小酒厂,具有较大的推广意义。

  器3、风机室4、消声器5,风流隔离板6,进风室l固定在冷却室2下方,包括两个进风口,内部设有风流隔离板6,通过风孔与冷却室2连通,冷却室2一侧设有酒汽口 7,通过酒汽管8与另一侧的出酒室9连通,冷却室2与固定连接在其上方的集风器3连通,集风器3用于风流的均压,集风器3与固定在其上方的风机室4连通,风机室4提供风流动力,风机室4上端与消声器8固定连接,通过消声器5进行降噪。

  权利要求1、一种风冷式酿酒冷却器,其特征是包括进风室(1)、冷却室(2)、集风器(3)、风机室(4)、消声器(5),风流隔离板(6),进风室(1)固定在冷却室(2)下方,内设有风流隔离板(6),通过风孔与冷却室(2)连通,冷却室(2)一侧设有酒汽口(7),通过酒汽管(8)与另一侧的出酒室(9)连通,冷却室(2)与固定连接在其上方的集风器(3)连通,集风器(3)与固定在其上方的风机室(4)连通,风机室(4)上端与消声器(5)固定连接。

  2、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式酿酒冷却器,其特征是风流隔离板(6)为多孔均匀排布的圆柱形结构。

  3、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式酿酒冷却器,其特征是冷却室(2)为中空密封方形结构,通过风孔与进风室(1)、集风器(3)连通。

  4、 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式酿酒冷却器,其特征是所述的酒汽管(8)均匀排布在冷却室(2)内,倾斜角度在5 15度之间。

  5、 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式酿酒冷却器,其特征是出酒室(9)设置有水位计(10),出酒口设置有酒温度计。

  专利摘要一种风冷式酿酒冷却器,涉及酿酒设备领域,包括进风室(1)、冷却室(2)、集风器(3)、风机室(4)、消声器(5)、风流隔离板(6),进风室(1)固定在冷却室(2)下方,内设有风流隔离板(6),通过风孔与冷却室(2)连通,冷却室(2)一侧设有酒汽口(7),通过酒汽管(8)与另一侧的出酒室(9)连通,冷却室(2)与固定连接在其上方的集风器(3)连通,集风器(3)与固定在其上方的风机室(4)连通,风机室(4)上端与消声器(5)固定连接,本实用新型结构符合常理,拆装维修方便,常规使用的寿命长,节省水资源,相比原有水冷式冷却器,通过风冷方式,冷却效果更好,出酒产品质量高,降低酒损10~22%,具有推广意义。

  如您需求助技术专家,请点此查看客服电线.制冷低温工程与流体机械 2.冷热过程节能与测控 3.能源环境综合技术与装备 4.自动机械与测控技术 5. 机电装备集成及其自动化

  1.能源利用与节能 2.液膜传热及其稳定性 3.肋片传热及优化 4.竖直通道中空气自然对流传热

  1.材料物理与化学 2.新能源材料与技术 3.纳米多孔金属 4.纳米催化/电催化 5.化学合成及修饰 6.燃料电池 7.生物传感器

  1.内燃机燃烧及能效管理技术 2.计算机数据采集与智能算法 3.助航设备开发

本文标签: